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提及受「雄安新區」啟發,指政府在推動「北部都會區」時,會借鏡這座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拍板、被稱為「千年大計」的新城;然而,雄安成立八年以來的樓市,由一夜爆紅、樓價暴漲,到政策冷卻、樓價腰斬,當地樓價如「坐過山車」的走勢,或值得香港深思。
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
2017年4月1日,中央宣布設立河北雄安新區,範圍涵蓋雄縣、容城、安新三地。政策宣布短短數小時內,當地樓價由每平方米約人民幣五、六千元,被炒至超過3萬元,大量來自北京、天津的民眾蜂湧到當地買樓,令旅館爆滿、街道擠塞,地產舖被圍得水洩不通,炒樓盛況與香港回歸前「排隊黨」買樓的盛況比得上。
不過在政策宣布之前一年,習近平以嚴厲的口吻警告「房住不炒」,雄安的炒樓狂熱只維持了幾天,地方政府隨即出手「急凍」房市,全面叫停售樓活動、查封中介、甚至拘捕炒作人士。
雄安的官方定位是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」,發展方向強調綠色、創新與低密度,中央明確要求「不靠賣地、不炒房」,更推出「只租不售」制度,徹底壓抑投資炒作。許多原以為能「一夜暴富」的村民頓時夢碎,有人戲稱「樓價漲得快,跌得更痛快」!
直至2023年,政策才逐步鬆綁,首個商品房項目「華望城」開售,均價約每平方米人民幣13,000元(折合港幣每平方呎約1,300元),只及炒價高峰約一半;購樓條件亦極為嚴格,只限央企員工及疏解單位人員,每人僅可購一套並限售五年,顯示官方仍希望把樓市控制在可預期範圍。
儘管雄安被中央寄予厚望,發展進度卻遠不及外界預期,疫情期間工程延誤,加上人口流入受限,市區長期人煙稀少,網上甚至流傳「高鐵站長滿雜草」、「晚間街燈無人經過」等畫面,「鬼城」之名不脛而走。
2023年夏季河北暴雨,輿論更因「洩洪保雄安」傳言掀起爭議,使雄安再次成為焦點。不過,隨着中國中化、中國華能、中國星網等央企總部動工、部分高校與醫院落戶,以及智能交通、政務系統逐步建成,官方強調雄安正在「由藍圖變現實」,只是步伐較預期慢。
若以時間線回顧,雄安樓價變化明顯呈「過山車」走勢,樓價從2016年前每平方米五、六千元人民幣,炒到政策出台時最高3萬元,到最近跌到約12,000元水平。與市場主導的深圳、浦東不同,雄安的發展更像「政策工程」,如今陳茂波指香港的北部都會區將借鏡雄安新區,或對北都樓偠帶來一定啟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