鴻星中菜周三(2日)宣告全線結業,隨着旺角MOKO最後一間分店熄燈,這個曾引領「石頭魚、黃油蟹」熱潮的飲食品牌,正式劃上句號。當年創辦人何永年精於食材供應鏈布局,而「舖王」波叔亦在公司股東爆糾紛之際,「捱義氣」接手成為大股東。
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
鴻星海鮮酒家在1989年,由何永年與名廚周權忠創立,早年憑着特色烹調石頭魚與黃油蟹,加上創新點心款式,在香港迅速爆紅,歷年亦獲獎無數,包括獲「法國國際廚皇美食會」及「國際美食大賽」等所頒發獎項,高峰期曾坐擁16間分店,並成功打入中國與日本市場,代表香港創意中菜黃金年代。
鮮為人知的是,何永年早年同時涉足食品加工業,根據2017年創業板上市文件顯示,何永年與妻子黎景華,在2005年透過鴻星全資附屬公司「達海有限公司」,持有本地食品加工供應商「運興泰控股(8362.HK)」股權,翌年兩者共同成立萬福物流,向鴻星等提供運輸服務,運興泰成在2007、2012、及2015年進行收購,擴大葵涌食品製造廠規模。
運興泰是專為本地餐飲業提供加工食材的公司,處理範圍包括海鮮、冷盤、點心、調製肉類等,年產能高達900萬公斤,食材主要來自廣東等地。根據其招股書,鴻星集團是其五大主要客戶之一。
這種「上游自營」模式,讓鴻星在食材供應、品質控制與成本競爭力帶來優勢,食材準備過程可於中央廚房集中處理,提升一致性及出菜速度,亦降低廚師依賴度與營運成本,是鴻星穩佔市場的一大關鍵。為貫徹其企業化管理模式,更在2006年成立「鴻星大學」,成為飲食業專屬學府,培養業內人材。
2016年鴻星爆發股東糾紛,當時有7名為親戚關係的股東,指當中一名代理股東沒有向各人分紅,遂入稟高院追討,經過一輪紛紛擾擾,原為小股東之一的舖王「波叔」鄧成波,在2019年「捱義氣」成為大股東,鞏固在鴻星的影響力。
目前鴻星中菜由「金冠環球投資有限公司」(Golden Crown Globe Investment Limited)營運,董事為波叔孻仔鄧耀邦,持股人士包括由鄧成波家族成員、前鴻星行政總廚周權忠及布基。鄧耀邦對飲食業雄心萬丈,令企業走出多元化路線,包括三文魚專門店「錦丼」、和牛餐廳「牛蔵」等,此外亦有海都酒家、東海薈、醒晨冰室等;鄧耀邦本身亦有打理家族物業及酒店等業務。
另一方面,鄧成波本身亦早在2014年收購東海酒家,當年被問及為何睇中東海,波叔稱「東海最好食,第二處食唔番」,其次就是改得一個好名,東海就是福如東海,即係東海好有福氣。
不過好景不常,鄧氏家族接手鴻星後不久,香港即遇上疫情,令飲食業更加難做;開關後又適逢港人響應特區政府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,相繼出走到內地消費。為了救亡,走中高檔路線的鴻星亦要打價格戰,去年曾在早上及下午茶推出3.8元超值點心,平日日間非繁忙時間,更有點心最低六八折優惠。
而鴻星近日亦頻頻見報,今年4月,有網民爆料指被鴻星「屈食霸王餐」,事件導至報警收場,品牌其後在Facebook發文道歉;5月初又傳出清盤消息,雖然公司否認,但消息已重創品牌信任。最新消息指,飲食業工會收到約50名員工的欠薪求助,部份員工早於2個月前已被拖糧,對外界而言,這家老牌酒樓的財政狀況早已「亮紅燈」。
供應鏈垂直整合為鴻星帶來成功,讓品牌多年來抵抗高租金、高人力成本的壓力,但時移世易,當消費人口北上、港人「返鄉下」到日本消費,令曾經帶起黃油蟹與創意點心熱潮的鴻星,亦敵不過市場壓力,除了離不開老調重彈的「本地消費疲弱」、「旅客模式轉變」,更是飲食業在時代巨變下的警號。